对外汉语教师需知文化知识:民族传统节日(二) 本文章由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书考试培训官网——尊文学院搜集并撰写。 上一篇文章讲了春节,今天尊文学院小编要带各位小伙伴来了解一下紧随春节其后的元宵节的相关知识啦——各位对外汉语教师,你们知道多少呢? 灯节,即正月十五放花灯,古称“上元节”,或称“元宵节”,起源于古代的祭祀遗风,跟天地崇拜有一定关系。《史记•乐书》记载,汉武帝于正月上辛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神,从昏祭至明。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给中国节俗以一定影响,元宵节也在其中。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曾下令正月十五日夜在宫廷寺院燃灯礼佛。这样,中国的仙道思想和印度的佛教礼仪相结合而形成了灯节,到唐代以后十分盛行。每到正月十五日夜,士族庶民,家家挂灯,灯火辉煌,昼夜通明。 唐代规定元夕灯会为十四、十五、十六三天;宋代增至五天,其规模更大,彩灯也更丰富。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就是写元宵节观赏灯火的。 此外,由这一节俗形成的成语和俗语有“张灯结彩”、“灯火辉煌”、“光彩夺目”、“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等,对外汉语教师在高级班上课时亦可补充这些词汇。
文章分类:
对外汉语资讯
|
|
最新咨讯
2021-11-22
2021-11-22
2021-11-22
2021-11-22
2021-11-16
|